2020年,周庭因涉嫌违反《LG国安法》被捕,随后获保释外出,然而她并未履行法律义务,而是以留学为由成功离港,最终选择弃保潜逃至加拿大,并扬言“永不回国”。
曾是“乱港众志”核心成员的她,作为乱港活动的关键人物,曾活跃在多场暴乱中,为西方势力所倚重,但时至今日,这位乱港分子的“风光”是否仍在?她的生活又变得如何?
周庭的“政治生涯”始于年少轻狂,15岁时,她就因为参与反对派组织“学民思潮”而受到关注。
从那时起,她的身份不再仅仅是一名学生,而是被包装成了所谓的“抗争象征”,通过在公共场合的演讲和对媒体的迎合,她迅速成为反对派的“新星”。
此后她先后担任“学民思潮”发言人、“LG众志”副秘书长,还试图通过议会选举进入更高层次的政治舞台,这些身份看似风光,但背后却与非法活动紧密联系,
她最令人瞩目的时刻是2014年的“占中”事件,那时她多次出现在集会的核心区域,为暴乱组织提供宣传,鼓吹所谓的“民主自由”。
周庭不仅以发言人的身份为非法活动“正名”,还积极协助策划占领行动,从阻塞交通到挑衅执法部门,她的一举一动都在挑战法律的底线。
“占中”结束后,周庭并没有停止,她还参与了多次更激进的非法活动,包括2019年包围警察总部的事件。
在2019年的混乱中,她公开站在抗议人群中,对执法者进行言语攻击,并号召更多人加入,她的行为直接引发了局势的升级,影响了无数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
2020年,《LG国安法》出台后,她的非法行为终于受到了应有的制裁,8月10日,警方以涉嫌违反《LG国安法》为由将她逮捕,并经过司法程序判处其监禁10个月。
然而这并没改变周庭的态度,出狱后的她依然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悔意,为了争取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她表面上对警方表现配合,每次按时报到,甚至还提交了留学申请。
警方经过核实后认为她并无再犯的直接风险,便发还她的出境证件,并批准其延期保释至年底。
当所有人都以为她会遵守承诺时,她却选择在社会化媒体上公开宣布“弃保潜逃”,并扬言“未来大概一辈子不会回去了”。
周庭的这一行为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应,LG警方严厉谴责其背信弃义,外交部也重申“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必将受到法律惩处”。
与此同时,这种“弃保潜逃”的行为不仅让她成为了国际通缉犯,也让她在原本支持者眼中失去了信任。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她选择逃离?她的未来会因为这样变得更加光明,还是会彻底陷入困境?
周庭成功逃到加拿大后,她的生活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平静和顺遂,尽管她一度试图以“流亡者”的身份博取国际社会的关注,但现实却比她预料得更为残酷。
在她离港初期,她利用自己的“受害者”形象在社交平台和媒体上频频发声,以博取外界同情。
她发布的视频和文章大多围绕“遭受迫害”和“追求自由”展开,试图塑造自己为一名勇敢的“政治流亡者”,但这种形象并没有维持多久,反而迅速被舆论揭穿。
在加拿大的最初几个月,她还获得了一些支持,部分西方媒体将她描述为“年轻的抗争象征”,甚至为她制造了几场小型的支持活动。
这种关注很快跟着时间流逝而消散,在媒体热点转移后,周庭的影响力骤减,她不得不依靠频繁更新社交平台内容来维持存在感。
她的“抗争者”形象也逐渐在部分人眼中变成了“戏精”的代名词,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她的经济情况上。
起初她的生活费用主要依赖于支持者的捐款和赞助,但跟着时间推移,这些资产金额来源逐渐枯竭。
特别是在一部分支持者意识到她可能仅仅是利用“受害者”形象来骗取同情和经济利益时,捐款人数骤减。
网民更是对她的频繁“卖惨”行为提出质疑,认为她是在“摊大手板要钱”,有人翻出她此前一次性花费四万港元用于矫正牙齿的新闻,讽刺那些继续为她捐款的人是交了“智商税”。
从这一点来看,周庭的生活并未因为她的潜逃变得更好,反而陷入了一种不能自己的困境。
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起初她作为“流亡者”的身份能引发部分关注,但跟着时间推移,加拿大社会对她的兴趣逐渐淡化。
西方国家虽然在话语上支持乱港分子,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帮助少之又少,一些乱港分子透露,他们在申请庇护时往往遭遇拒绝,理由是缺乏明确的威胁证据。
同样周庭也发现,她的存在对加拿大并没有实际意义,更没有带来她期望中的“新生活”。
更令人尴尬的是,随着加拿大社会逐渐对乱港分子失去耐心,周庭的生活变得愈发孤立,她不仅难以融入当地的社区,甚至在部分华人圈中被视为“背叛者”,成为一种尴尬的存在。
而她选择远离公众视线以“过平静生活”的愿望,也因频繁的曝光和过往行为的记录而难以实现,潜逃国外并没有为她带来真正的安全,反而让她陷入一种“无家可归”的境地。
与周庭类似的其他乱港分子也难逃被抛弃的命运,英国《卫报》曾报道,许多乱港分子试图在英美等地寻求庇护,却因缺乏实际威胁的证据而被拒绝。
周庭的处境正是这类乱港分子命运的缩影——曾经以“抗争英雄”的身份风光一时,最终却成为“无用之人”,被曾经的支持者遗忘。
尽管困境重重,周庭依然试图通过种种方式维持自己的公众影响力,她频繁在社交平台上更新内容,希望能够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细节重新吸引支持者。
网民的反应却并不如她所愿,慢慢的变多的人质疑她的真实动机,甚至有人直言她是在利用“流亡者”的身份博取经济利益。
潜逃之后的生活,并未给周庭带来所谓的“新生”,她的经济来源正在枯竭,社会支持也日益稀薄。
那么面对如此困顿的生活,周庭会如何抉择?她是否能继续维持自己的现状,还是会选择另一条不同的道路?
在6月16日时,周庭在社交平台上的一次直播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反响,这场直播不仅暴露了她当前的窘境,也彻底打碎了她塑造的“抗争英雄”形象,
在直播中,周庭表露出明显的心理上的压力,她坦言,自逃往加拿大后,自己一直处在孤独和焦虑之中,甚至因抑郁症一度濒临自杀。
她哭诉道,尽管身处异乡,但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从未离开,尤其是她担心,跟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支持她的人会逐渐忘记她,她也可能永远被遗忘在公众视野之外。
网民们对周庭的哭诉反应冷淡,甚至尖锐地嘲笑她试图通过“流泪”来博取同情,有留言指出,周庭的行为与其他乱港分子如出一辙,利用“受害者”的形象以获取经济支持。
还有人提到她曾一次性花费四万港元用于矫正牙齿,质疑她的生活支出与“被迫害者”的身份不符。
部分网民更是将她称为“社会乞衣”,认为她的直播不过是一场表演,用来向支持者“摊大手板要钱”。
经济问题也成为周庭无法回避的难题,随着外界对她兴趣的消退,捐款和资助的来源日益减少,她的生活开始捉襟见肘。
曾经依赖捐款维持生活的她,如今面临资金枯竭的困境,有人指出,周庭寄希望于“黄丝”支持的日子早已过去,如今她只能面对现实,过着一种既被遗忘又被抛弃的生活。
经济问题并非她唯一的困扰,在异乡的生活让她逐渐意识到,她不仅失去了故土的支持,也难以融入新的环境。
对很多加拿大人而言,她只是一个普通的移民,与当初西方媒体塑造的“自由斗士”形象相去甚远。
曾经寄予厚望的西方社会,并没有为她提供她想象中的庇护和机会,反而让她感受到更多的冷漠和孤立。
更重要的是,周庭的故事不再具有任何“新闻价值”,她的言论在国际社会中逐渐失去市场,而她所塑造的“流亡者”形象也日益模糊。
她的生活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越是试图引发关注,越是被公众质疑她的真实动机,这种内外夹击的处境,使得她的未来显得更为暗淡和不确定。
周庭从前的“自由斗士”沦为西方社会的边缘人,她所追求的所谓“民主理想”最终不过是空中楼阁。
乱港分子的失败是注定的,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都不可能得逞,对于周庭来说,自首或许是唯一的出路,否则她只能在孤立无援中度过一生。
环球人物杂志在 2023-12-30关于《起底乱港分子周庭,从小坏到大》的报道
點新聞2024年6月19日《通缉犯周庭自爆患抑郁症,网友:想骗钱直说…》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