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大練地大街和諧社區的棒球車間裡,57歲的李蘭妹埋著頭,手裡兩根針對孔、穿引、用力一扯,分開的球皮就攏到一同,一個美丽的棒球初具雛形。“要用心,才干‘掙’出好日子。”李蘭妹邊說邊把棒球当心放進小筐。
和諧社區是怒江州最大的易地搬遷社區,不少群眾有家門口就業需求。怒江州堅持把促進群眾就地就近就業作為抓黨建促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推動盤活閑置資產,引進企業建設棒球車間等“家門口的務工車間”。“棒球縫制工藝簡單,實行計件工資制,上工靈活,我们報名非常踴躍。”社區黨委書記陳乾文說。
隨著報名縫棒球的工人越來越多,棒球車間的73個工位有些供不應求。上一年6月,怒江州各級黨政“一把手”組成招商引資隊伍,洽談對接多家企業。“當地給的優惠方针力度大,還成立了作业專班負責擴容、招工、培訓等環節,企業進駐很省心。”一家商貿公司的負責人決定投資擴大怒江州棒球車間規模。
擴容后的棒球車間,在和諧社區的工位增加了80個。招工信息一經發布,報名人數眾多。“務工意願強是功德,可真干起活來,問題卻不少。”跟著陳乾文“探班”的社區居委會主任熊慕晴說著,正趕上新工人王波妞提著袋子來車間交给棒球。
王波妞獨自在家照顧兩個孩子,老公在距瀘水市80多公裡的外鄉作业。參加培訓第二天,她的心裡就打起了退堂鼓:“線勒得手疼,扯線一天,晚上臂膀都抬不起來。”因為不熟練,她一天隻能縫一兩個棒球,收入不高,回家照顧孩子也耽誤工時。
和諧社區黨委充沛發揮亲近聯系群眾優勢,组织黨員干部專門聯系服務車間,摸排工人勞動力技术、就業意願、家庭情況等。
“通過摸排,我們發現類似王波妞的工人不在少數。”陳乾文說,社區黨委馬上與挂聯單位、駐點作业隊會商解決辦法:需求照顧家庭的,能够把孩子帶來車間,社區在特定時間供给就餐和保管服務﹔上手慢的,請車間的熟練工一對一“傳幫帶”……
“假如靈活就業需求強,還能申請家庭工位。”和諧社區榜首書記曹勛說,“經過培訓,工人隻需來車間取资料,就能在家自己縫制棒球。”
聽說有了“家庭工位”,經常把孩子帶在身邊作业的王波妞馬上跟社區提交申請。“在家作业能够照顧孩子,有空就能縫一會,靈活又便利!”培訓結束不到兩個月,王波妞每天能縫20多個棒球,每月收入近2000元,“家裡日常開銷不愁了”。
现在,棒球車間在和諧社區每月能生產4萬多個棒球,而在整個怒江州的月產量更是超過22萬個。
“產量上來了,就有條件引進關聯工序車間。”陳乾文說,在州、市兩級作业專班指導下,社區黨委正尽力引進建設棒球球芯制造、皮革取舍等車間,進而降本增效、提高工價,“我们的日子必定會越過越好!”
近年來,在黨建引領下,像棒球車間這樣“家門口的務工車間”在怒江州各地繁荣發展,新增就地就近就業崗位1152個。“我們將繼續發揮各級黨組織效果,多措並舉招引合適的企業進駐,擴我们門口就業‘蓄水池’,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怒江州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說。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